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

镇巴非遗传承人杨兵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和资助人员名单》,由镇巴县文旅局推荐申报的镇巴蜡染非遗传承人杨兵成功入选。

蜡染非遗传承人杨兵,让苗族文化之花在秦巴山区绽放。在陕西省镇巴县青水镇朱家岭村,有一位苗族汉子正用他的执着与坚守,让古老的苗族蜡染技艺在这片秦巴山区焕发新的生机。他叫杨兵,是“镇巴县糙芒糙芥昂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苗族传统手工艺蜡染非遗工坊”的创始人,也是当地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者。

传承,守护千年技艺的苗族匠心。苗族蜡染,古称蜡缬,是苗族先民世代相传的珍贵技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项以蜡为墨、以布为纸的独特工艺,承载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杨兵从小耳濡目染,对这项传统技艺怀有深厚感情。

镇巴苗族蜡染不仅是实用的工艺品,更是镇巴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图案以写实为基础,纹样十分丰富,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型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无穷的魅力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小时候,常看长辈们用铜刀蘸取熔化的蜂蜡,在白布上描绘出精美的图案。”杨兵回忆道,“那些花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苗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正是这份文化自觉,促使他在家乡创建了非遗工坊,决心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完整地保存下来。

创新,让传统工艺焕发现代活力。在杨兵的工坊里,传统与现代实现了完美融合。他不仅严格遵循古法工艺——从织布、画蜡、浸染到脱蜡的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更注重将苗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

“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要走进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杨兵带领团队设计的蜡染服饰、家居用品和艺术装饰,既保留了传统的图腾纹样,又在色彩搭配和款式设计上大胆创新。这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让更多人领略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带动,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杨兵的非遗工坊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基地,更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他积极培训周边村民,特别是留守妇女掌握蜡染技艺,让她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增收。

同时,杨兵还以蜡染文化为媒介,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体验蜡染制作、品尝苗家美食、欣赏苗族歌舞,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展望,让文化之光照亮未来。对于未来,杨兵有着清晰的规划:扩建工坊规模、培养更多传承人、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他最大的心愿是建立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让蜡染技艺在原生环境中得到活态传承。

“每一幅蜡染都是一段历史,每一道纹样都是一个故事。”杨兵说,“我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文化密码永远流传下去。”在这个苗族汉子的坚守下,古老的蜡染艺术正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