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镇巴县委办公室镇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巴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 索引号:

    6107280000/2023-001795
  • 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01日 16:52
  • 来源:

  • 发文机构:

    县政府网站
  • 内容概述:

各镇(街道)党(工)委,人民政府(办事处),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党组,县人武部党委,县纪委监委,县人民法院、检察院党组,县群团、工商联党组,县委、县政府各工作机关、部门,各群团、直属事业单位,省、市驻镇单位:

《镇巴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镇巴县委办公室       镇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1日

镇巴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部署要求,高质量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彰显镇巴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紧扣“生态经济示范县”战略定位,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村庄环境整治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把乡村产业发展和推动城乡融合结合起来,把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示范创建和“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结合起来,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力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新时代“千万工程”镇巴示范样板,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富裕、和谐、美丽、活力、幸福“五个镇巴”,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选择,不违背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农民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支持农民全程参与,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区分资源禀赋、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标准有高有低、不求整齐划一,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推进、量力而行,把握好“点”和“面”的关系,不搞花架子、堆盆景,让美丽乡村建设同镇巴独特的“三乡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让生态绿色成为乡村底色。锚定“生态经济示范县”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生态强县道路,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创新培育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新业态、新模式和农村生态新价值。

——坚持党建引领、合力推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县委抓总、政府推进、各部门协同配合、镇村具体实施、群众全面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工作优势。

——坚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紧盯发展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具体建设重点,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出过高目标,先易后难、层层递进,持之以恒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宜居宜业美丽家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3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5%以上。

到2027年,通过压茬推进、滚动实施的方式,创建省级示范村28个、市级及以上示范村60个,带动其他村整体提档升级,实现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人才活力迸发,乡风文化日益兴盛,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乡村治理提档升级,乡村组织保障有力。

到2035年,全县5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创建为省级示范村,9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创建为市级示范村,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产生活条件,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实施步骤:

1.2023—2024年度:重点将长岭镇九阵坝村,兴隆镇水田坝社区、黑水塘村,黎坝镇春生社区、柳营村5个村(社区)创建为省级示范村,其他村(社区)统筹推进。

2.2025—2027年度:重点将各镇(街道)所在的中心村(社区)和以县城为中心辐射的、以主要干线公路(河道)沿线为节点的及以重要景区景点为载体的23个村(社区)(泾洋街道办鹿子坝社区、李家坪村,小洋镇小洋村,杨家河镇杨家河社区,渔渡镇渔渡坝社区、花果村,赤南镇长滩社区,盐场镇天井社区、响洞村,巴山镇活水社区,观音镇小南海社区,巴庙镇巴庙社区,碾子镇纳溪社区、碾子村,平安镇平安社区,长岭镇花园社区,仁村镇东院社区,青水镇营盘社区,三元镇三元坝社区,简池镇简池社区、李塘村,大池镇大池坝社区,永乐镇核桃树社区)创建为省级示范村,基础条件较好的60个村(社区)创建为市级及以上示范村,其他村(社区)统筹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做到愿改尽改、能改必改。坚持“整村推进、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科学合理编制改厕方案,统筹落实好农村新建住房、危房改造的卫生厕所配套及粪污处理,积极引导群众合理选择改厕模式。鼓励新建卫生厕所入户进院,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和纳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鼓励多户联建、修建大型化粪池,实现厕所粪污就近就地处理,做到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日常巡检、设备维修和粪污清掏等管护体系,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农民或市场主体组建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建立粪污清运和资源化利用服务监管体系。到2027年末,新建(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4000座,省级示范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其他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各镇〈街道〉)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聚焦城乡接合部、镇(街道)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社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上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和《镇巴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治理技术,对位于城镇、园区周边的,优先考虑纳入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和服务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距离城镇较远但人口较为集中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探索生态处理技术,达到资源化利用要求后,用于庭院美化、还田施肥等就近就农消纳,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生活污水综合有效治理,达到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鼓励河长制、湖长制向村(社区)延伸,统筹兼顾农村河湖管控与水生态治理保护。(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3.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统筹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片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批次推进片区垃圾焚烧站、垃圾中转站或压缩转运站建设,逐步完成已建垃圾焚烧站提标改造。鼓励引导农村建筑垃圾用于村内道路、入户路、景观建设等就地就近消纳利用。编制完成全县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服务体系规划,创新回收方式和业态。推进废旧农膜、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持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整治成效,加大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治理工作力度,强化监督处罚机制,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严防产生新的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到2027年,示范村进行垃圾收运处理的比例达到100%,其他自然村进行垃圾收运处理的比例稳定在97%以上。(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各镇〈街道〉)

4.加快推进全域水系整治。全面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整治活动。运用智慧巡河APP,将县、镇(街道)、村(社区)河长纳入监管平台,对镇村级河长定期实地巡查,协调解决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每周督导、每月通报制度。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严格落实禁渔期制度,加强增殖放流规范管理。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加大督查力度,督导并协助镇(街道)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对发现的“四乱”问题及时交办、动态清零。坚持水岸同步、管养结合,聚焦水源保护、水安全等工作重点,加强河湖岸线管理,本着“清存量、遏增量”原则,统筹推进县域内各大流域水系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牵头单位:县水利局,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各镇〈街道〉)

5.加快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持续深化村庄清洁行动。围绕“八清一改”要求,把村庄清洁行动与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实施“清脏、治乱、减污、提质”专项行动,全面整治房屋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扔乱倒、污水乱泼乱倒等“八乱”现象。积极引导村民利用荒地、废弃地、边坡地建立小花园、小菜园。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交通线路、重要景区等,整流域、整片区、跨村、跨镇、跨县一体推进自然要素和道路、村庄、景区、园区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建立健全长效卫生保洁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评选表彰活动,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积分制管理,鼓励引导群众积极按照“五净一规范”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夯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到2027年,省级示范村达到整体和美、村庄秀美;其他村实现整体美观、村庄干净整洁。(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林业局、县卫健局、县乡村振兴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县文旅局、县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

6.加快推进美丽宜居示范创建。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县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义务植树活动,对通村主次干道、入户道路、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努力构建优美宜居乡村。全面开展集镇、国省干道和县乡道路、河道湖库水系、“四旁”等重点区域绿化,实现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争取2—3个“三化一片林”建设任务和退耕还林还草巩固成果提质增效项目优先在重点镇村实施。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强化乡村风貌管控,完成《镇巴县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编制实施。全县每年实施宜居农房建设不少于100户,其中示范村(社区)不少于5户、其余提升村(社区)不少于3户,美丽庭院示范村(社区)不少于5个、其余提升村(社区)不少于3个。(牵头单位:县委农办,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各镇〈街道〉)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有序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坚持规划为先,立足发展定位、人口规模、自然因素、产业基础、设施服务等,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按照陕西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科学编制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的工作机制,将创建村纳入村庄规划编制范围,落实村庄规划编制经费,区分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3种类别,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住建局,各镇〈街道〉)

8.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分步推动通镇三级路、县乡路改造,有序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改建通镇三级路6条70公里,改造县乡路3条42.4公里,有序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50公里。到2027年,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完善农村道路养护长效机制,做好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及时修复水毁、破损道路,保持路域环境干净整洁通畅。进一步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高城乡公交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牵头单位:县交通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各镇〈街道〉)

9.强化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以“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安全水”为目标,加强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开展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完成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实施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和供水用户端水质状况监测评估,依法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谋划建设一批规模化供水工程。加快推进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试点建设,不断提升农村集镇供水工程服务水平。到2027年,自来水通组到户率达98%,水质达标合格率100%。(牵头单位:县水利局,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县卫健局,各镇〈街道〉)

10.持续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完善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持续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应改尽改”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加大农房保险宣传力度,引导农户自愿参与投保。逐步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审批部门监管责任,通过部门联动实现农村房屋建设闭环管理。扎实推进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引导农民建设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宜居农房,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木竹结构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凸显陕南农房特色风貌。到2027年,以示范村为重点建设500户以上现代宜居房;其他村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乡村振兴局,各镇〈街道〉)

11.强化农村用电保障。加快推进农村电力设施改造升级,补短板、夯基础、促提升,不断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7年,创建为省级、市级的示范村(社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8%以上。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进程,在重点村(社区)建设充电桩28个以上,在提升村有序推进充电桩建设。(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国电镇巴分公司,各镇〈街道〉)

12.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巩固义务教育保障成果,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确保全县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持续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和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建好、用好“中医阁”,加强镇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好乡村医生待遇保障问题。完善农村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民政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县镇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农村5G通信基站建设。到2027年,所有行政村所在地5G网络和千兆光网覆盖率达100%。(牵头单位:县政府办,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教体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县经贸局、县财政局、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电信镇巴分公司、移动镇巴分公司、联通镇巴分公司、邮政镇巴分公司,各镇〈街道〉)

(三)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13.稳定粮油面积产量。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策协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管制强度,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禁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倾向。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6.6万亩以上、总产9.64万吨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住建局,各镇〈街道〉)

14.推广高效集成新技术。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水肥资源高效利用、耕作模式创新等高效集成技术,示范带动镇村推广运用,推进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组建村级农业防灾减灾组织机构,高效运行防灾减灾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常规性应急防控药械物资储备,落实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控措施。到2027年,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粮食生产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农业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40%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林业局,各镇〈街道〉)

1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聚焦粮油和“4+X”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五个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紧扣茶叶、腊肉、中药材、魔芋和蚕桑五大农业产业链,谋划实施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联农带农效果好的“五个农业”发展项目,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培育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镇巴特色,能复制、可推广的“五个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每个村(社区)培育1—2项农业主导产业,从事主导产业农户占总户数的60%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本村(社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茶叶、腊肉、中药材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10亿元、10亿元,魔芋产业链产值达到5亿元。(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县园区管委会、县经贸局,各镇〈街道〉)

16.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增值提升行动,以茶叶、食用菌、腊肉、中药材、蚕桑、青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推动由卖原材料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推进村村有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每个镇(街道)打造1—2个示范村(社区),引导快递邮政、物流等企业延伸服务网点或依托便民商店等建立代办业务点。聚焦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乡村寄递物流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立足鲜活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区域布局,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构建县镇村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县域商业体系配套。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强“镇巴腊肉”“镇巴毛尖”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管理力度。加大镇巴腊肉、镇巴毛尖、镇巴大黄等8个地标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健全标准体系,规范地标品牌管理。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农业、休闲、非遗、民宿、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申报创建一批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带动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特色镇(街道)和专业村(社区)。到2027年,20%以上的省级示范村创建为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村或美丽休闲乡村。(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县园区管委会、县经贸局、县文旅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邮政镇巴分公司,各镇〈街道〉)

17.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加工“链主”企业,扶持壮大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一批产业链加工、营销“单项冠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承接产业集群、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主体实力。到2027年,每个省级示范村拥有1家以上联农带农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少于4人;其他村(社区)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少于3人。(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经贸局、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乡村振兴局,各镇〈街道〉)

18.加快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深入挖掘镇巴独特的“三乡文化”、自然风光、非遗文物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文旅发展新路径。加大对特色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东部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中部发展绿色加工及现代综合服务,西南培育发展清洁能源,西北突破发展生态人文旅游的区域错位协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兴隆茶旅、长岭康养、黎坝田园、青水苗乡等特色小镇建设。聚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品牌,以示范村为引领,建设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显著的民宿和农家乐,整合各镇(街道)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文旅线路并优化各节点服务设施。到2027年,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街道)、村(社区)不少于5个。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培育打造5条精品乡村文化旅游线路,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收入到2027年分别达到204万人次和10亿元。(牵头单位:县文旅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各镇〈街道〉)

19.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实施消薄培强行动,深入总结“联村共建、以镇带村”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鼓励村集体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持续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到2027年,创建的省级示范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其他村达到18万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审计局、县信访局、县文旅局,各镇〈街道〉)

(四)推进“无废乡村”建设

20.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制度,推动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培育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队伍,实施化肥统测、统配、统供、统施,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因地制宜调节作物覆膜面积,大力推进农膜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供应体系,提升产业化利用水平。到2027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装备配套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到100%,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5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2%以上,省级示范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其他村(社区)达到92%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各镇〈街道〉)

21.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加强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重度受污染耕地,分类推进受污染耕地管控利用。重度污染耕地通过休耕和调整种植结构,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用作牲畜饲料,全部落实管控措施,重度污染水田全部休耕并落实休耕补贴;中轻度污染耕地,通过“调整品种、深翻耕地、优化施肥”的方式,落实农艺调控措施安全利用。按照严管类和安全利用类受污染耕地治理相关要求,开展污染类耕地农产品质量监测。重点对集中连片面积的重度和中轻度污染旱地、水田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布点、抽样、送检,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

2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在县域内设置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8个,其中饮用水源地地表水断面2个,县城区入境、出境2个,农村面源污染监测断面1个,国控出境断面3个。同时设置地下水监测点位1个,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测点1个,全力确保水质达到相应的国家规定标准。(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卫健局,各镇〈街道〉)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3.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活动,村村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内容,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提升创建标准,选树培育一批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到2027年,省级示范村全部创建为市级及以上文明村,其他村(社区)75%以上创建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每年开展一次“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妇”等推荐评选活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梳理挖掘展示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农耕文化展览馆等,以良好家风带动淳朴民风,推动形成文明乡风。(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妇联、县文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民政局、县乡村振兴局,各镇〈街道〉)

24.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把治丧规范以及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实际,通过公开栏、村(居)民代表会议、院坝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深入开展滥办酒席问题专项整治,坚决遏制滥办酒席等歪风,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广泛开展禁毒禁赌、抵制陈规陋习等宣传活动,抓好移风易俗先进典型的培树和宣传工作,激励群众向先进看齐、向模范看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县妇联,各镇〈街道〉)

25.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按照“五有”标准(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规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进一步提升阵地建设水平,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动员农村党员、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道德模范、创业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信息服务、农技传授、文化活动、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到2027年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标准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服务管理系统化,打造一批叫得响、走得出的志愿服务项目。(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文旅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团县委,各镇〈街道〉)

26.巩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对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进行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广场、文化舞台。争取中央和我省、我市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标建设,鼓励示范村建设公共阅读空间、文化活动中心等新型文化服务阵地。到2027年,全县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率100%,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每万人文化从业人员达到8人。积极推进智慧广电工程,深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保证应急广播村村畅通,提升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牵头单位:县文旅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广电网络镇巴支公司,各镇〈街道〉)

27.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三乡文化”为重点,深度挖掘具有镇巴特色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三乡文化”成为镇巴“文化振兴”的知名品牌。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民俗活动,展现镇巴文化内涵。提高镇巴民歌、镇巴宣纸、镇巴渔鼓、苗乡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扎实推进非遗普查,到2027年,建立全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名单,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推进文物普查,对文化古迹、传统建筑全面登记造册,落实好历史遗迹保护工作。(牵头单位:县文旅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教体局,各镇〈街道〉)

(六)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28.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县委抓镇促村、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镇走村、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确保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规范运行、有序有效。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持续优化班子结构;选优派强驻村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管理;选优育强村级后备力量,蓄好“源头活水”。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村(社区)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着力解决基层权力约束不力、用权失范问题。扎实推动“三单制”管理,细化“责任清单”、明确“任务清单”、建立“问题清单”,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责任。压实镇(街道)主体责任,推动镇(街道)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村上,做到岗位在村、阵地在村。(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乡村振兴局、县民政局,各镇〈街道〉)

29.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活力。用好用活《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县人才工作若干措施》,围绕“4+X”产业链布局,深入开展“双招双引”专项行动。持续抓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科技等“五类人才”培养工作。建好乡村人才信息库,加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乡土人才挖掘培育。鼓励有条件的镇村聘请乡村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做好全县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招引及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大力支持农村致富能人、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返乡兴办实业,每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低于2000万元。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每年不低于1500人。(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委编办、县总工会、县科协、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县文旅局、县水利局、县经济合作促进中心、县教体局,县卫健局、县经贸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各镇〈街道〉)

30.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规范推进村(居)务公开、“小微权力”运行及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等群众自治工作,推进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点建设,规范设置公开栏,坚持村(社区)事务分类公开,强化村(居)务公开监督;完善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治理网格化;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便民服务精细化。全面规范推行积分制、清单制,到2027年,全县农村每个村(社区)积分制、清单制规范运行全覆盖;每个村(社区)至少培养3-5名“法律明白人”;基本建成党建引领、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各镇〈街道〉)

31.防范化解基层矛盾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在镇(街道)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推进落实“接诉即办”机制。完善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常态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细化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信访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街道〉)

32.加强和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强化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紧盯村务决策和公开、村级财产及资产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土地流转、惠民政策落实等开展监督,持续提升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能力水平,打造一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基层监督队伍。(牵头单位:县纪委监委,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民政局,各镇〈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巴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统筹推进全县“千万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出台专项方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力推进专项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推进会,形成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强政策保障。落实县级投入主体责任,持续加大中央和省市财政专项资金争取力度,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收益、地方政府债券等各项政策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好苏陕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五年行动取得实效。积极探索实施新型、灵活的供地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及时满足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在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意愿、优先满足村民新建住宅用地的前提下,可将村(社区)空闲地规划为“千万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建立完善“千万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建立动态调整项目库,优先纳入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

(三)加强考核问效。将“千万工程”五年行动实施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巩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等考核重要内容,作为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交流会、镇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的重点内容。县委、县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建立全县现场推进会竞争承办激励机制,择优比选确定会议举办地。坚持奖优罚劣,每年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每季度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批评约谈。

(四)加强监督管理。树立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坚持求真务实,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严格审批管控“门墙亭廊栏”,严禁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县纪委监委、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治工作偏差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工作不跑偏、不走样、不落空。

(五)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学好学透、用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不断转化为实施五年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方法、工作措施和具体成效,并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开展模式发布、案例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大力推广可感可学可复制的路径模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附件:镇巴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镇巴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

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为进一步学好学透、用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委决定成立“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机构组成及其职责如下:

一、“千万工程”领导小组

第一组长:县委书记

组   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委副书记

县政府分管副县长

成   员:县委办公室主任

县纪委监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副主任)

县委组织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县委政法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

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县发改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人社局局长

县住建局局长

县交通局局长

县水利局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县教体局局长

县自然资源局局长

县司法局局长

县民政局局长

县文旅局局长

县经贸局局长

县卫健局局长

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局长

县融媒体中心主任

工作职责: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千万工程”重大决策部署文件会议精神,提出我县贯彻落实意见;

2.研究审定我县推进“千万工程”工作方案及专项规划;

3.调度通报工作进度,部署阶段性重要工作;

4.研究审定推进“千万工程”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

5.实施“千万工程”效能评估和问责追究。

二、“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县委副书记(兼)

第一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兼)

常务副主任: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专职副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分管副局长

成     员:县委农办综合协调组副组长

县委农办业务指导组副组长

县委农办督导考核组副组长

县委农办信息宣传组副组长

县农业农村局综合股股长

县农业农村局农村改革与社会事业股股长

县农业农村局投资规划股股长

县农业农村局生产技术股股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接受“千万工程”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承担领导小组具体工作。

工作职责:

1.负责“千万工程”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起草拟定“千万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及其各年度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督导工作落实;

3.建立健全“千万工程”年度目标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并组织实施;

4.组织实施工作调度、情况通报、阶段性督导检查;

5.总结“千万工程”推进实施的经验成效、特色亮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6.推动落实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的重要工作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