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汉中日报】镇巴“一三三”举措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镇巴县沿着健康扶贫“镇巴路径”,持续关注因病返贫高风险人群,坚定一个目标,聚焦三个重点,建立三项机制,全力推进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定“一个目标”明方向

坚定建设“健康镇巴”目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格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全民健康。

聚焦“三个重点”提能力

以发展壮大中医药为重点,提升治病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壮大中医人才队伍。确定“311”人才培养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中医类中级职称人员达到30名、中医类执业人数达到100名、中医专长医师和乡镇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达到100名。健全中医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投资1.2亿新建县中医院,面积3.2万平方米,开设300张中医病床,建成20个中医馆,181个村卫生室都配齐6类基础中医技术设备。建成“三馆一室”(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材标本展览馆、名医馆和中医药文化摄影书画展览室)。加强中医文化传播,提升中医研学能力。举办“中医杯摄影书画竞赛活动”“中医经典诵读表演竞赛活动”,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建立344名会员的“中医药学会”“中医传承办公室”“中医药专家工作站”,提升全县中医药研学能力和水平。创办《镇巴中医》杂志,活跃和传播中医药文化有了舞台。

以慢病签约服务为重点,提升防病能力。组建签约团队,明确职责任务。按照“2+2+1”(村医和村卫健助理员各1人+镇级医生和公卫专干各1人+县级慢病专科医生1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全县调动428名县镇村医生组建18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其中县级医院遴选25名临床内科骨干医师在签约服务团队中负责慢病指导,建立高血压糖尿病医防融合智慧门诊,推进医防融合。提升服务内涵,规范服务流程。将签约服务作为落实基本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探索按人头打包基本公共卫生签约服务化模式,与分级诊疗相结合,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提升服务质量。将签约服务纳入卫健系统目标责任考核,充分发挥公共卫生资金的绩效杠杆作用,县财政每年投入65万元,对慢病控制效果好的签约团队进行绩效奖励。

以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提升健康素养。建立健康促进“四支团队”。组建健康促进文艺宣传队、健康知识宣讲团、阳光少年健康指导团和健康知识宣传队,将健康知识通过文艺节目的方式到镇村、机关、学校等进行传播,每年开展健康宣传活动约180场次,实现全县群众健康知识普及全覆盖。构建两个平台。打造“健康镇巴”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平台,将健康知识通过图文编辑、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每年推送健康知识300余篇,制作健康知识宣传抖音视频近30个,平台点击量达到20万人次。围绕主题推出一个系列。结合“肿瘤防治周”“高血压防治日”等主题宣传节日,推出义诊、健康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健康宣传和健康实践活动40余场,健康咨询61270多人次,义诊15200人次。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由14.7%上升到17.6%,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3%;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2%,健康促进成效明显。

建立“三项机制”促落实

党建引领机制。加强基层党建。倡导卫健行业积极发展和培养党员,推行县级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乡镇卫生院院长进入县级医共体医院党委班子制度,组建农村党员健康传播志愿服务队。融入中心工作。将健康乡村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职责,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牵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把健康乡村建设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强化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坚持考用结合,将对各级政府的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优树模和绩效考核等挂钩。

健康保障机制。建立防返贫健康帮扶机制。采取“五步识别法”(签约医生摸底、镇卫生院初审、卫健局汇总、乡村振兴局比对信息、镇办核实研判)对最终研判确定的因病“三类人群”开展健康帮扶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积极推进婴幼儿托育保育服务发展和老年人照护服务,对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专班推动。完善疾病救治机制。优化县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持续加强城市三级医院对本县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工作。推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突出中医院和妇幼保健医院专科特色,按照“1+2+5”的顶层规划思路,推进互联网医疗。

人才培育机制。丰富人才引进渠道。推广“县聘县管镇用”“镇聘村用”,持续为基层招聘特岗全科医生。实施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25名乡村医生购买基本养老保险,每年筹资200万元建立卫健人才培养基金库。优化人才配置使用。卫健系统768个编制由卫健局归口管理,根据县镇村三级医疗需求进行统筹调配,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与设备配置、业务发展等相匹配,拓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空间。拓宽人才培养范围。实施健康服务规范行动,与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强化健康服务业培训,培育中医理疗、康复保健、营养膳食、心理咨询等健康技能型和健康服务型人才,提升整体健康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