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镇巴县遭遇持续强降雨,洪涝与地质灾害频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危急时刻,全县436个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靠前指挥——组织就是堡垒
镇巴县委、县政府召开多场调度会议部署防汛救灾工作。印发《防汛救灾倡议书》,县级领导下沉镇村指导检查,全面落实防汛救灾各项措施。县防汛指挥部成员24小时坚守岗位,连续下发通知,就应对强降水天气过程作出安排,并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各镇(街道)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成立276支“党员先锋队”,设立198个“党员先锋岗”,1500余名党员投身防汛抢险一线,为守护群众平安筑牢最坚实的“红色屏障”。目前,全县共紧急撤离避险1813户4409人,其中集中安置448户950人,分散安置1365户3459人。
挺膺担当——党员就是旗帜
10月3日凌晨12点,长岭镇小长岭村鲁家坪小组路段因雨水冲刷发生垮塌,村党支部副书记冯光林突然接到群众梁凡求救电话:“冯书记,鲁家坪这段路塌了,我的车滑到坡下面了,旁边就是悬崖,太危险了!”电话中急促的声音让冯光林意识到情况紧急。他一边安抚群众、询问具体位置和险情细节,一边拨通镇政府值班电话,向镇应急办报告险情。接到报告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镇抢险队抵达现场后,指挥挖掘机清理垮塌路段的淤泥石块,开辟救援通道;救援人员冒雨用绳索固定被困车辆,徒手清理被困车辆周边障碍。经过1个多小时的救援,终于将被困车辆安全拖离危险区域,梁凡也被搀扶至安全地带。凌晨2时许,被困群众及车辆全部脱险,现场无人员伤亡。
“群众安危大于天,越是危急时刻,越要冲在前面。”冯光林的话道出了长岭镇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
兴隆镇灵济村党支部书记张娟能巾帼不让须眉,发现沟角河坝地面悬空立即上报镇应急办。在接到上级转移指令后,她带队上门动员群众,累计成功转移63户145名群众。一位被转移的村民感动地说:“关键时刻,你们这些党员干部真的是靠得住!”
全县党员把防汛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昼夜奋战在河道堤坝、山塘水库、地质灾害点等关键区域。1000余名县直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村)排查风险、转移群众、清淤清障、疏通道路、协助排涝,1100余名网格员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开展“敲门行动”2万余次,及时传递汛情、组织避险。
“在安置点有热饭、有医生,心里踏实多了。”午餐时间,村民王艳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赞不绝口。窗外暴雨如注,屋内却暖意融融,这是巴山镇防汛转移工作中的温情一幕。安置点不仅是避风港,更成了传递温暖的“临时家园”。在这个特殊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县党员干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从假期第一天起便坚守在岗位。在渔渡镇九家榜村安置点,党员干部们特意为撤离群众组织了一场主题为“保障安全度汛共话欢乐中秋”的茶话会,并精心准备了月饼送到安置群众手中,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一幕幕感人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涌现,全县党员干部在用心守护着群众的安全,他们的身影成为群众最温暖、最坚实的依靠。
先锋本色——争当排头兵
镇巴县一面做好抢险救灾,一面加快推进重建家园工作。仁村镇应急办带领8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抢险队,奋战3小时,清理塌方土石和倒伏树木,成功打通至上寨等村的主干道。村民郝明富深受感动,与周边群众一起主动加入清障工作,他说:“党员干部都在拼命干,我们也不能闲着!”
风雨之中,一个个坚守的身影,一次次细致的巡查,一句句温暖的叮嘱,筑起了守护百姓平安的坚固防线。这个国庆假期,镇巴县的党员干部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让万家灯火在风雨中依然温暖明亮。
10月8日早上,强降雨过后雨量逐渐减弱,全县363支“党员先锋队”、2500余名党员干部、13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274名工作队员积极投入到查灾、核灾、救灾,加快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维修抢通,抓紧修复水毁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风雨未歇,守护不止。镇巴县将持续把防汛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提能力、转作风的重要战场,以“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奋进姿态,紧盯雨情水情动态变化,层层压实县、镇、村三级防汛责任,持续强化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坚决打赢防汛减灾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