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庙镇河大沟深、路险弯急,全镇硬化路不足七成,临水临崖路段超三成,是典型的“行车如走钢丝、隐患似刀悬顶”。面对先天不足的交通条件和如履薄冰的安全形势,近年来,巴庙镇以“四聚焦四强化”狠抓道路交通安全,努力把巴庙的每一条山路都变为平安路。
一是聚焦责任落实,强化组织领导,用“铁肩膀”扛起“硬担子”。责任链条“一环不漏”。坚持“宁听骂声不断,不让哭声一片”,构建“三级责任网”,书记镇长包片当“指挥长”、班子成员包村当“施工队长”、村支书包路当“护路先锋”,把全镇83条216.7公里道路和7条62.9公里急难险段责任定到人头上,做到“路路有人盯、处处有人管”。制度铁笼“一寸不松”。制定《巴庙镇道路交通安全作战图》,签订责任书“三到”,到村到组到农户,到车到人到点位。建立“周排查、月回头、季分析”机制,扎实开展“全方位、无死角”隐患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以“到人到时到点”的形式,压实整改责任,落实“闭环管理”。应急体系“一刻不怠”。修订《巴庙镇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组建“干部+民兵+村医”应急救援队伍14支128人,夏、冬季节开展2次以上“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双盲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止得住”。
二是聚焦安全意识,强化宣传教育,用“土办法”讲透“硬道理”。宣传阵地“铺天盖地”。打造“四个一”宣传矩阵。大喇叭空中响、宣传车路上转、警示牌险处立、微信群随时叮。制作安全警示“顺口溜”,“弯道莫超车,坡陡慢慢梭;头盔保性命,酒驾要不得!”等宣传牌12个,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教育形式“沾泥带土”。推行“三进三讲”,进院坝讲案例,用“1.23”血淋淋的事故“戳心窝”;进校园讲法规,上好“安全第一课”,让学生娃娃“牵家长”;进红白事讲责任,让安全员现场管人车,让主人家时刻防风险。累计配发反光背心120余件,签订承诺书1600余份。警示手段“直击人心”。建立“三曝光”平台,村部曝光交管部门反馈车辆违法行为、微信群曝光群众日常占道堆物、赶场日曝光过往车辆乱停乱放。让违规者“红脸”,让围观者“打颤”。
三是聚焦隐患排查,强化源头治理,用“笨功夫”啃下“硬骨头”。排查整治“三把铁扫帚”。隐患定期扫,建立“周排查、月回头、季清账”机制,对辖区道路“过筛子”;顽疾专项扫,联合派出所逢“一四七”赶场日查酒驾,专治“三轮载人、超载超员”等违法行为;应用智能扫,紧盯抖音“随手拍”,微信“朋友圈”,及时发现隐患,确保立行立改。隐患清零“三剂猛药方”。对库区等临崖临水路段,垒土坎、堆石头、打木桩的土法上马保安全;对阴坡等塌方点,拉警戒、树标牌、清淤泥,应急措施防未然;对苗溪茶场等“盲肠路”,拓弯道、设会车、铺碎石,打通梗阻畅循环。基础提升“三招组合拳”。2023年以来,争项目“补短板”,硬化通组路12.6公里,安装护栏24.3公里;借群力“省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累计维修道路52.3公里;用设备“强筋骨”,急弯处装凸面镜6面,学校旁铺减速带55米,陡坡段设太阳能灯12盏。
四是聚焦交通劝导,强化风险管控,用“婆婆嘴”管住“飞毛腿”。劝导站点“三重布防”。重点路段设固定站点,全镇建二级劝导站3个、三级劝导站10个,重点时段,逢车必查;村口要道设“银发观察哨”,重点人群,见违必纠;红白喜事设安全岗,驾车人员,沾酒必劝。管控时段“三剑合璧”。日常劝导“七必上”,学生上下学、“一四七”赶场日、红白事聚集必到场;恶劣天气“三联动”,镇村组24小时值守,信息共享、路况同巡、险情共处;重点车辆“五紧盯”,货车超载、摩托超速、农用车载人、面包车超员、酒驾醉驾。工作机制“三管齐下”。全面推行“路长制”,每条路配“路长+护路员”,施行一月一检查,一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换岗;探索开展“积分制”,逐步推广群众参与护路换积分,积分换农资、换服务活动;严格落实“考核制”,将交通安全与干部绩效、项目安排直接挂钩。
下一步,巴庙镇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劲,筑牢风险管控根基,守牢道路安全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