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吐丝结茧忙,丰收喜悦满山乡。”近日,巴山镇接连迎来多批蚕桑养殖迎来大丰收,蚕房里那一筐筐圆润饱满、洁白如雪的蚕茧,宛如璀璨明珠,不仅凝聚着蚕农们的辛勤汗水,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激昂“致富曲”。
走进巴山镇的蚕桑养殖基地,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蚕农们穿梭在蚕架间,动作娴熟地采摘着蚕茧,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上半年,10家蚕企累计养蚕400张,产量达16吨,实现产值超120万元。其中,村集体首批养蚕共收获蚕茧4吨,实现产值超30万元,带动5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超1500元。看着这一串串喜人的数字,蚕农们心里乐开了花,仿佛看到了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以前啊,我就守着家里那几亩薄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村里发展蚕桑产业,我在蚕房帮忙养蚕、采茧,每天都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一位正在采茧的村民,一边熟练地摘着蚕茧,一边兴奋地说道。在蚕桑企业的带动下,像他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村民还有20余户,每户增收1500元以上,真正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巴山镇蚕桑产业的丰收绝非偶然,它是多方携手、共同探索的结晶。一直以来,巴山镇都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但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镇党委、政府积极作为,敏锐捕捉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不断加大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通过精心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专业企业,为蚕桑产业发展搭建起坚实的平台,让蚕桑产业这棵“老树”焕发出“新芽”。
为了提升蚕桑产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巴山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建设了小蚕共育基地、气调库和智慧悬臂等先进设施。小蚕共育基地就像一个“蚕宝宝幼儿园”,为蚕农提供了优质的蚕种和专业的技术指导,确保蚕宝宝从一开始就能健康成长;气调库则如同一个“桑叶保鲜库”,有效解决了桑叶储存难题,让蚕农在养蚕过程中不再为桑叶短缺而发愁;智慧悬臂等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更是进一步提高了蚕桑养殖的效率和质量,让养蚕变得更加轻松、高效。这些设施的建设,实现了桑叶储存、蚕种选择、技术支持到蚕茧回收的一气呵成,为农户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让蚕农们能够安心养蚕、放心致富。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巴山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采用“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联结机制,将发展蚕桑产业与推动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村集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对接,让蚕农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企业负责蚕茧的收购和加工,打通了蚕桑产业的销售渠道;农户则专注于蚕桑的养殖和管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让蚕桑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如今,“小蚕桑”已成为巴山镇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它不仅让蚕农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走进巴山镇的各个村庄,道路更加宽敞整洁,房屋更加崭新漂亮,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
下一步,巴山镇将继续扩大养蚕规模,提升蚕茧质量,延伸蚕桑产业链,推动蚕桑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可以开发蚕桑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养蚕、采茧的乐趣,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发展蚕桑深加工产业,生产蚕丝被、丝绸服装等高端产品,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相信在巴山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全体蚕农的共同努力下,巴山镇的蚕桑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将在这里徐徐展开,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