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乡镇动态

仁村镇:山地轨道铺出致富路

八月的山间,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走进洋鱼塘村王家坡李子园基地,果农们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将挂满枝头的蜂糖李、脆红李采摘进背篓里。这片承载着几代人汗水的山地,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发动机的轰鸣声,山地轨道运输车载着满箩筐的李子,沿着钢轨正平稳驶向山脚,曾经只能依靠肩挑背扛的艰辛,如今正被山间蜿蜒的钢铁轨道彻底改写。

创新运输模式,激活农业新动能。崎岖的山地间,发着轰鸣声的“小火车”正成连接丰收和市场的关键纽带。在果园基地里,果农们只需用将装满箩筐的李子搬上车箱,然后轻轻按下按钮,“小火车”便沿着轨道自动驶向山脚,而山脚下的果农只需按着时间节点接受货物装车。“小火车”单次运输超过500斤,相当于以往10个劳动力,运输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前每年李子采摘季节,山间多雨,为了抢摘不仅请人多还时间长,现在采摘工也好请了,效率还翻了一番。”果园的负责人郝明传介绍道。山脚下来自川渝的客商也已等待着将李子直接装上车运往远方。据统计,今年以来仁村李子已销售川渝地区达20余万斤,正书写着“一颗李子甜透川渝”的现代乡村传奇。

打破运输瓶颈,解锁富民新路子。在仁村海拔800米的陡坡上,李子运输曾是一场艰辛跋涉。“凌晨三点打手电上山,背篓磨破膀子,雨天摔跤乃是常事。”果农陈艳诉说着往日的辛酸,现如今运输轨道的建设,让这段历史彻底翻篇。“曾经高达200元每天找人摘果,却找不到人,现在有了轨道不用再背下山,施肥、采摘务工的村民反而增多。”洋鱼塘村村主任徐主任介绍道。“轨道运输是村集体建设,企业在使用轨道每年与村集体签订合同,为村集体缴纳租金,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还能为村集体成员分红,更是带动全村村民增加收入。”截至目前,通过运输轨道租赁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果园务工更是带动50余户村民务工增收30余万元。

拓展产业发展,焕新山地新风貌。轨道运输系统在农业与市场间的应用,背后是精准的技术适配。近年来,仁村镇立足产业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村集体+企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不仅将轨道运输的技术创新应用于果园、青花椒园、跑山鸡养殖基地等,还计划将应用于茶园、中药材等产业基地。轨道运输系列工程的落地,不仅有效解决了山地农业运输难题,大幅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避免因运输不及时导致的农产品损耗,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益,还减轻了体力劳动者负担,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山区农业生产,实现家门口增收。仁村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了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更广阔的市场。目前已累计建设运输轨道10000余米,山间里一条条蜿蜒的轨道,正以“物流动脉”的角色,为山区带来资源流动与产业升级的新景象。

钢轨与光纤交织,汗水与智慧交融。这些承载着希望的“铁脊梁”正将仁村的甜蜜送往千山万水。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山巅的果园,新一批果框又将启程沿着蜿蜒的轨道驶向远方——里面盛放的不只是甜蜜果实,更是乡村振兴之路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