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镇巴,暴雨如注。从15日开始的强降雨持续肆虐,截至23日15时,全县平均降水量达343毫米,滑坡、崩塌、落石在仁村镇回龙村的山间此起彼伏,作为镇巴县交通局派驻这里的第一书记,邓朝军的身影,成了风雨中最坚实的“路标”。
闻“汛”而动,在泥泞中抢通生命通道。9月22日下午,回龙村突发山体落石,通村公路瞬间被滚落的石块和泥水阻断。险情发生后,邓朝军立即带着村干部蹚进泥泞赶赴现场,只见部分路段有半人高的石块横亘路中,原本不宽的山路已被堵得无法通行。
“这条路是村民进出的关键,得尽快抢通。”邓朝军简单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穿上雨靴就带头行动。现场泥土经雨水浸泡后格外湿滑,石块也难以着力,他便和党员干部们一起,用撬棍慢慢撬动石块,再用绳索合力拖拽。手掌裹上了泥土,雨靴里也渗进了泥水,大家顾不上清理,一心想着早点打通道路,让村民出行更安全,后续物资运输也能更顺畅。
在他的带领下,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6小时,徒手清理土石方近200立方米,抢通了3处严重塌方路段。当第一辆车缓缓驶过,一直守在现场的邓朝军才靠着路边土坡歇了歇,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露出了疲惫却踏实的笑容。
入户排查,把安全堡垒筑在群众心间。在回龙村林继礼家,邓朝军正耐心劝说老人转移:“林大爷,这雨还得下几天,你们家房子离山近,安全隐患大,安置点已经准备好了,您先搬过去住段时间。”这已是他第三次上门劝说。林大爷舍不得祖屋,始终有些犹豫,邓朝军便坐在老人家的土灶旁,一边帮着添柴,一边拉家常似的解释:“您看这雨下不停,山上的土都泡软了,真要是出点事,我们心里也不踏实。安置点有热饭热菜,还有人照顾,您就当去住几天,等雨停了我们再把你送回来。”
从暴雨预警发布起,邓朝军就带着村干部开启了“白+黑”入户模式。他们踩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排查住房安全、转移风险群众。有的村民住在深山,车辆进不去,他们就徒步上门;有的老人思想顾虑重,他们就像家人一样拉家常、解心结。
在他的努力下,回龙村累计转移安置群众26户106人,其中集中安置18户72人,分散安置8户34人。每安置好一户,他都会在笔记本上认真打上一个勾,那一个个勾,是对群众生命安全的庄严承诺。
坚守一线,用担当诠释党员初心。连续的强降雨让回龙村的防汛形势愈发严峻,气象部门预报接下来的两天还有一轮暴雨。邓朝军索性把“家”安在了村办公室,墙上的党旗在灯光下格外鲜红。
他组织党员干部成立了“防汛应急先锋队”,24小时轮班值守;协调交通局调配应急物资,在易滑坡路段设置警示标识;定期召开防汛研判会,和村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分析雨情、路况,制定应急预案……村民们看到,无论多晚,邓书记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无论雨多大,邓书记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在这场与暴雨的较量中,邓朝军以交通人的专业素养和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在回龙村的山山水水间,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动人篇章。他就像风雨中的“路标”,指引着安全的方向,更温暖了回龙村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