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镇、黎坝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县级有关部门:
为高质量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根据《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24〕23号)及陕西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5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预算的通知》(陕财办农〔2025〕54号)要求,现将《镇巴县2025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镇巴县人民政府
2025年8月24日
镇巴县2025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方案
镇巴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我县明确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县域首位主导产业,着力构建药、医、游、食、养“五位一体”产业体系。2024年,该产业总产值实现5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然而,交通等基础设施仍较为滞后,中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难度较大,加之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措困难,这些因素持续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切实破解发展瓶颈,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镇巴县成功申报2025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中医药大健康”乡村振兴项目并获得批准。根据《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陕西省财政厅相关文件要求,现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升级,充分激活本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与深厚的红色文化优势,破解长期制约县域发展的瓶颈难题。以建设“秦巴药库・红色镇巴”为核心目标,推动中医药种植、加工、康养服务与红色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实现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三产联动与城乡协同发展,努力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贡献镇巴智慧与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秦巴山区生态优势,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创新推广“林药间作”立体种植模式。建立中药材种植负面清单,禁止使用除草剂和化肥,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
(二)三产融合,全域联动。以“秦巴药库”资源为纽带,构建药、医、游、食、养“五位一体”产业体系。通过“药材基地+研学基地+民宿集群”模式,形成四季旅游产品矩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高校共建秦巴特色生物资源研发中心,攻克技术难题。深化川陕渝区域协作,加入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联盟,共建质量追溯体系和交易平台。
(四)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落实财税、土地、金融配套政策,搭建资源共享、系统集成的项目建设平台,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先流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让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增收致富。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目标
以长岭镇、黎坝镇为主线,打造“秦巴药库・红色康养”三产融合示范带,实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升级、三产融合示范、乡村振兴赋能三大核心目标。到2026年:一是建成陕南领先的中医药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形成“种植-加工-研发-康养-文旅”闭环产业生态。二是打造全国红色中医药康养标杆项目,实现红色文化产业与中医药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三是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县平均增速,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
(二)具体目标
1.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升级工程。一是种植和育苗基地建设。2025年新增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3500亩,大田育苗基地410亩,大棚育苗基地94360平方米;2026年新增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170亩。二是加工企业培育。2025年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深加工产能1.5万吨/年;2026年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
2.三产融合示范工程。一是红色旧址保护传承。2025年,黎坝镇完成红色旧址保护传承及红色文化体验,红色交通站旧址修复,建设红色拓展训练基地、红色岁月生活体验区等。二是红色康养社区建设。2025年,长岭镇、黎坝镇完成中医药健康红色旅居康养社区建设,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三是农旅融合项目。2025年长岭镇完成中药材科普研学基地建设,年接待研学团队能力达到100批次;2025年培育民宿集群1个,2026年启动“药香四季”旅游线路设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
3.乡村振兴赋能工程。一是增收方面。2025年覆盖0.6万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增收5000元;2026年覆盖0.8万户,户均增收65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3个,30万元以上的村4个。二是就业方面。2025年新增就业岗位500个;2026年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三是基建方面。2025年建设产业道路10.45公里,建设污水管道850米,巷道硬化35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2026年建设生产步道1.2公里,改造集镇道路3.3公里。改善3075户10263人生产生活条件。
四、建设内容
陕西省镇巴县“中医药大健康”乡村振兴项目主管部门为县农业农村局,项目实施单位包括黎坝镇、长岭镇人民政府,县交通局、县园区管委会,项目村村集体、项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项目区涉及2个镇7个村(社区),具体为:黎坝镇柳营村、关门村、春生社区和长岭镇九阵坝村、中坝村、碗厂沟村、新房坪村。项目建设涉及黎坝镇柳营村、关门村、春生社区和长岭镇九阵坝村、中坝村、碗厂沟村、新房坪村2个镇7个村(社区),包括红色文化建设类(1个)、产业发展类(13个)、乡村建设类(5个)3个方面共19个项目,其中使用中央彩票公益金12个项目投资5000万元(2025年4000万元,2026年1000万元),其他配套资金项目7个,投资7051万元(财政投资4601万元,社会融资2450万元),合计总投资12051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见附表)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25年3月至2025年12月)
宣传动员(2025年3月):项目镇及各项目村(社区)召开干部会、群众会,传达有关政策和项目建设要求,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指导各村(社区)选举产生项目实施小组和项目监督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编制项目申报书。
前期准备(2025年5月—2025年7月):完成项目立项、初步设计及概算预算;完成项目财政评审、招投标等工作。
项目施工(2025年8月—2025年12月):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确保2025年12月底全部完工。
检查验收(2025年11月):每个子项目建设完成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完成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等工作。
资产确权(2025年12月底):由长岭镇、黎坝镇对项目资产进行登记确权,制定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后续资产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整理完善项目档案资料。
(二)第二阶段(2026年1月至2026年12月)
前期准备(2026年1月—2026年7月):完成项目立项、初步设计及概算预算;完成项目财政评审、招投标等工作。
项目施工(2026年8月—2026年12月):及时依法依规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确保工程竣工。
检查验收(2026年11月):每个子项目建设完成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完成项目资金绩效评价。
资产确权(2026年12月):由长岭镇、黎坝镇对项目资产进行登记确权,制定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后续资产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整理完善项目档案资料。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一是产业升级与产值增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综合产值从58.5亿元提升至65.8亿元,年均增长率12.5%;红色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0.8亿元,较上年增长25%。二是项目区农民增收。带动0.6万户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其中中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6000元,生态旅游从业者户均增收8000元;培育7个集体经济强村,年收益超270万元,其中:50万以上村3个、30万以上村4个,覆盖项目区1.03万人,人均可分红260元左右。三是就业与创业。新增中药材加工、旅游服务等就业岗位吸纳就业1000人,其中吸纳返乡青年300人、留守妇女400人。
(二)社会效益。一是民生改善与公共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建设产业道路10.45公里,生产步道1.2公里,改善交通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二是乡村治理与社会融合。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服务能力;通过“红色快递驿站”开展政策宣传、文化活动,覆盖项目区80%以上家庭,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三)生态效益。一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广“林药间作”3万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15%以上,水土流失下降至8%以下;修复生态脆弱区2000亩,扩大濒危物种栖息地面积10%。二是低碳经济转型。建立“药渣还林”“有机肥生产”循环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
七、相关单位职责
(一)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拨付及全过程绩效管理;牵头开展资金使用合规性监督,保障资金专款专用。
(二)县农业农村局。结合项目资金用途,指导项目申报镇、村做好项目谋划工作;负责项目的论证、储备入库工作,建立完善项目库;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资金使用监管、日常绩效管理以及经验总结与宣传等工作;指导项目实施主体制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细化量化项目绩效指标,并落实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会同县财政局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项目评
估和问题整改工作。
(三)县卫健局。参与项目论证,提供中医药产业技术指导;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炮制技术推广及中医药文化挖掘;协同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监管;牵头组织与周边县在中医药大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县文旅局。负责红色文旅项目的前期审核与规划指导,结合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禀赋,对项目中红色文化元素挖掘、红色景点与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合规划的合理性进行把关;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开发“红色教育+中医药养生”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及特色文旅活动;参与红色文旅项目的实施监管与验收,确保项目符合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及旅游行业标准;牵头开展红色文旅项目的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县交通局。参与“中医药大健康”项目中涉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论证,结合项目布局需求,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做好交通配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体负责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中药材种植基地配套产业道路施工建设,参与交通配套项目的验收,对道路硬化、标识标牌设置等工程质量进行把关。
(六)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中药材及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溯源体系;规范中医药市场经营秩序。
(七)县审计局。对项目资金开展年度专项审计,查处虚报冒领、挪用资金等违规行为,督促问题整改并移交违纪线索。
(八)黎坝镇、长岭镇人民政府,县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中医药大健康”项目申报、落地实施及日常管理;组织中药材种植户、合作社参与项目,落实联农带农机制;定期报送项目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
(九)县植保站。参与中药材产业项目的立项论证与审核把关,重点评估项目中中药材品种选择的适种性、种植规模的合理性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的可行性;负责制定本地道地中药材种植、田间管理及采收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提供中药材病虫害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及应急处置服务,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可持续种植技术;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种植户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跟踪中药材产业技术指标的落实情况,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组织与周边县建立产业合作关系。
(十)各项目村村集体、项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具体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组织村民参与项目建设,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八、保障措施
(一)工作机制
1.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卫健局、县交通局、县文旅局、县人社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市生态环境局镇巴分局、县住建局、县市监局、县园区管委会、县中药材产业协会等部门和长岭镇、黎坝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中医药大健康”乡村振兴项目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重点任务由县农业农村局分管副局长牵头推进,农业农村局投资规划股、农改局、县植保站和县财政局农财股共同组成工作推进组,统筹抓好项目区建设总体工作。
2.落实主体责任,县级行业部门和各镇村负责各自建设任务,细化分解责任目标,明确工作职责,相互配合。
3.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主动融入项目区建设各项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引导群众参与,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全过程管理,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要素保障
1.多渠道协调和解决土地指标等资源要素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2.强化对项目建设需要的资金、用地、能耗、环评等审批事项和要素需求的保障。
3.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招标采购,保证项目在建设进度、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三)资金管理
按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财政资金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等。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严禁挤占挪用。
(四)质量监管
1.强化环节督导,对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全程跟踪监管,严把质量和工期关,强化安全监管。
2.加强日常检查,加强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定期调度项目实施进度,压紧压实建管责任。
3.做好过程管理,切实抓好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工作,严格按审核批复的方案与设计执行。
(五)考核及责任管理
1.项目工作将纳入考核,县农业农村局等将实行“日常检查、周督导、月推进、季点评、年考核”工作措施。
2.依据考核结果和平时工作情况,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工作约谈;对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当前位置: